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

當父母,你及格嗎?



成為父母,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轉折處,伴隨著新生命的喜悅,親職角色也為夫妻帶來莫大的壓力。如何做好事前準備與調適,為孩子做較好的安排,是新手父母的第一件功課。現代父母到底怎麼當,專家提出兩個思維。

一、沒有完美的父母,只有夠好的父母:
楊俐容觀察,高壓力、高焦慮的時代,多數父母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,並為無法勝任親職而深感自責與愧疚。楊俐容在《情緒教養,從家庭開始》一書中提醒,英國心理分析大師溫尼考特(D. W. Winnicott)的臨床經驗發現,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,只要符合以下原則,就是夠好的父母:

1.對自己坦承:釐清給予孩子的規範,是自己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求。並且,不以孩子做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。
2.及時察覺並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:教養過程難免出現衝突、憤怒等負面情緒,父母要了解情緒的必然性,並察覺自己疲倦、煩燥的情緒已經來襲,適時找人接手,或暫時離開教養情境、冷靜下來,以免對孩子大動肝火。
3.充分表達愛意:心理學家研究發現,在合理範圍內,不論管得緊一點或管得鬆一點,只要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,多半能養出負責成熟的孩子。
4.獨立自主:不以孩子的表現來界定自己的價值。
5.重視溝通:不讓孩子因為與父母不同而背負違逆父母的罪惡感。
6.承認人的不完美:寬恕自己及孩子所犯的錯誤。

二、先當父母,再做朋友:
受西方開放式教養觀的洗禮,為親近孩子,台灣的父母也有著揚棄過往威權教育,和孩子當朋友的想法。但是,劉慈惠提醒爸媽,孩子需要你在他行為失當時,引領他走向正當的道路。先當好父母,才能和孩子當朋友。

父母的權柄該如何拿捏?在孩子面前建立「權威」,而非以「威權」對待孩子。兩者的差異在於,權威是一種引導孩子的能力,威權則是藉著身為父母的力量,讓孩子害怕。

父母的權威必須建立在「帶著愛的管教」基礎上。研究顯示,教養孩童的歷程中,同時需要父母的溫暖與控制;研究也證實,高度溫暖、高度控制的「民主權威型」父母,對孩子的合理需求有合理回應,同時也會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,對孩子有合理的要求,並提供明確的期待及規則。如此,才能培養出有正向社會人格及成就的孩子。

劉慈惠認為,教養的終極目標是「品格」教育。而帶著愛的管教,是現代父母必須要有的「基本知能」,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石,幫助孩子得以從他律發展到自律,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主張。
 
本文轉貼自親子天下網站

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

給家長的一封信

親愛的家長:

    又是新的一年,新的開始,佳霖在這邊向各位家長拜個晚年,祝福大家身體健康,萬事如意。

   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磨合與訓練,發現學生很多方面的表現都進步了,最明顯的就是一開學初,全班的寒假作業都能確實完成,這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,也象徵著全班一直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,真的是可喜可賀。

    大體上,這學期的教學措施仍是延續著之前的政策,在學校,仍會以學生的人身安全為最大考量,務必盡個人最大能力,讓學生開開心心上學,平平安安回家。此外,我們還是會追求全方面的發展,持續要求學生個人的生活禮儀,並鼓勵從事足球等體能活動,參加各種對外競賽活動,給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成就自己。

    這學期比較不同的是,我們購買了國數各一本的補充教材,個人的想法是,雖然我們地處偏遠,然而還是希望盡可能的提升他們的學習競爭力,不要因為怠惰而荒疏了學業;然而成績的提升絕對不是只有單一向度的要求而已,它應該是要在學生﹑家長和老師三者共同的配合下才能夠有所成就,也就是學生自己要有心向上,想要出人頭地的強烈動機,家長要對學生有殷切的期待並願意花時間配合指導課業,同時老師也要提供相關的學習資源和補救教學,在三者通力配合下,學生的成績才能夠表現突出。不過,個人必須強調的是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資質和屬性,因此不能一概而論,同樣的問題,對某些人來說易如反掌,對某些人來說卻難如登天;同樣的科目,對某些人來說趣味盎然,對某些人來說,卻是味同嚼蠟。正因如此,我們將適性﹑適才,給予適度的進度和壓力,不希望過多的負擔,讓他們將學習視為畏途;我們會放慢腳步,從中鼓勵,盡可能讓他們體會學習的快樂,進而願意主動學習,終身學習,這是我們長久期盼的目標。

    總而言之,我們希望孩子們在學校是安全的﹑快樂的﹑活力的﹑負責的﹑禮貌的,是能主動積極,是具理想目標,我們將努力朝著這樣的方面帶著孩子前進,假如您對教學上還有其他想法,歡迎您隨時與我們溝通,讓我們一起攜手,為孩子美好未來築夢!
五甲導師蔡佳霖敬上
2013/02/23